在古代,能健康長壽,已經是很不錯的了。而當“美”的需求被提出來時,必然是有兩個前提:1,人們已經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。2,人們內部開始了競爭、競顏。于是,在人口將近2億的明朝,“美容”的概念被提出來了。
“美容”一詞,首見于明代《普濟方》(公元1406年)中——“美容膏”的方劑。《普濟方》是明代朱棣領銜編撰的一部大型方書,全書收集了明初以前的中醫方劑61739 首,其中涉及美容方面的多達 1100余首。從此之后,“美容”成為了中國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現代社會的女性,特別是辦公職場女性,因為職場需求或愛美需求,常使用化妝品來美飾姿容,但是這些化學合成化妝品存在諸多副作用,導致顧此失彼,且其功效型短暫不能持久,功效單一,治本不治標。
相對而言,中醫美容注重整體,內外兼治,健美并重,是一大優勢。這是因為:
亞健康是個偽命題:人只有健康和疾病兩種狀態。
只有身體健康:才能塑造真正美麗的形象
中醫美容的手段:“治病、調情志,日常保養”
“有諸內必形諸外”,人體內部的氣血盛衰,常常通過面色顯示出來。內經有云:
“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;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;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;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;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五色精微象見矣,其壽不久也。”
因此,對中醫來說,健康的膚色是這樣的:
健康的紅色要像白布裹著朱砂,而不能是赭石色;
健康的白色要像鵝毛一樣充滿光澤,不能像鹽一樣黯淡無光;
青要青得明潤,而不能像藍色那樣晦暗
黃膚色要像薄薄的綢緞裹著雄黃、白里透黃,而不是像黃土那樣干燥的黃;
健康的黑色要像層層刷過的油亮的黑漆,不能像黑炭一樣。
那么,外在的容貌,和內在的臟腑,有關系嗎?
答案是肯定的: